产品详情
深圳作为高度城市化的滨海城市,防洪排涝与水土保持工作面临巨大压力。近年来,深圳通过强化防洪评价体系、创新生态治理手段,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,成效显著。以下是主要措施与特点:
一、防洪评价体系全面升级
全域覆盖的评估机制
将防洪评价纳入所有建设项目审批前置条件,尤其针对山地周边、河道沿线等敏感区域,要求编制专项水土保持方案。
运用GIS、遥感技术建立动态数据库,对全市244条河道、52个重点汇水区实现洪涝风险动态评估。
差异化管控标准
根据地形坡度、土壤类型划分三级防控区:生态红线区(如梧桐山)禁止扰动;城市更新区要求雨水滞渗率≥85%;滨海地带(如宝安机场片区)强化风暴潮叠加洪水模拟。
二、水土流失防控创新实践
海绵城市技术集成
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海绵设施体系,透水铺装率达40%,光明区凤凰城等项目实现90%降雨就地消纳。
推广"滞渗蓄净用排"六位一体模式,大沙河生态长廊等项目减少地表径流60%以上。
工程与生态协同治理
边坡治理采用"格构梁+生态袋"等新技术,深汕特别合作区完成285处裸露边坡复绿。
试点"城市农业梯田"(如龙华区民治街道),既固土又创造社区农园空间。
三、监管与科技赋能
智能监测网络
布设842处土壤侵蚀监测点,结合北斗位移传感器实时预警,2023年成功预测坪山区3起滑坡险情。
无人机季度航拍比对,裸露地块识别精度达0.5平方米。
市场化激励机制
推行水土保持信用评价,对违规企业实施"红黄牌"管理;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.2亿元,激励社区自主管护。
四、成效与挑战
成果:2023年水土流失面积较2018年下降72%,河道行洪能力普遍提升1-2个等级,应对"23·9"超强暴雨时城区内涝点减少58%。
待解难题:极端气候频发下百年一遇标准需提升,地下空间开发(如地铁四期)对地层稳定性的新影响等。
深圳正探索"气候适应性城市"建设路径,下一步将重点攻关城市风洞模拟、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等方向,为超大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南方样板。